寒假是学术充电、科研攻关的黄金时期,我院广大师生寒假坚守科研岗位,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,奋勇拼搏在科研一线,各项科研工作有序推进,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。
图形学领域科研成果被行业顶级会议IEEE VR录用
黄兵姚教授撰写的《SPAA: Stealthy Projector-based Adversarial Attacks on Deep Image Classifiers》论文被行业顶级会议IEEE Virtual Reality conference(IEEE VR)录用,IEEE VR是全球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国际顶级会议,指引着虚拟现实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,被中国计算机学会(CCF)列为A类会议。论文针对“未经授权的 AI人脸和物体识别算法对隐私安全的影响”问题,首次提出了一个端到端可微分的模型 SPAA ,这个模型首先模拟复杂的投影仪-照相机系统的成像过程,然后将成像过程与对抗攻击结合,进行端到端可微分的优化。相比传统方法,该方法不仅更加鲁棒,而且产生的投影也更隐秘。
交叉学科领域科研成果发表于SCI一区期刊
周骏副教授的论文《Energy Flow during the Plasmon Resonance-Driven Photocatalytic Reactions on Single Nanoparticles》成功发表于2022年1月21日的Acs Catalysis(SCI一区)。Acs Catalysis是美国化学会的旗舰期刊,被公认为国际化学领域的顶尖杂志之一,主要刊登催化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,属于化学学科Top期刊,中科院1区期刊。论文通过监测对氨基硫酚(p-ATP)在金纳米颗粒(AuNP)上氧化为4,4′-二巯基偶氮苯的共振光催化作用,通过暗场显微镜(DFM)展示了等离子体子能量的时间分布。这种可视化的能量电荷在时间上的分布,为研究能量流动的微观机制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。
量子科技领域专著拟于近期出版
赖红教授撰写的《从量子、张量到张量网络机器学习》一书拟于近期通过科学出版社出版。该书基于“张量和张量网络作为在量子科技的重要使用工具发展迅猛”这一背景,从量子力学和张量的基本概念讲起,去粗取精,用通俗易懂、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阐明量子与张量基本理论。在国家大力加快发展量子科技的战略需求下,学院一直重视量子领域的研究,据悉这已是学院教师在量子科技领域出版的第二本专著。2021年9月,邱玉辉教授领衔撰写的《量子人工智能导论》通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。该书包含了量子计算的基础、基本元素和量子人工智能的核心内容,适合作为高校计算机科学、人工智能以及相关专业高年级人工智能课程的教材,也可以供科技人员阅读和参考。
此外,学院研究生导师们利用寒假精心指导学生论文,其中肖国强教授所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论文被CCF-B类会议录用,吴松副教授所指导的一名本科生论文被SCI二区期刊录用。